昨天在學校進行了一場講座,有些小小的心得想與大家分享。
講座主軸是親子共讀和繪本選擇的部分,都是自己買過七百多本繪本童書,看過十幾本相關教養書籍的歸納分享,
當然,為求生動我也在演講的內文中適時的和聽眾的生活經驗相結合。
演講的過程順遂,現場有一對老夫妻特別引起我的注意,推估是小孩的爺爺奶奶,
或許是我直覺敏銳,或許是站上講台的氛圍,他們沉默、木然,還有看著我的眼神、表情,是很難忘記的。
後來問與答時間來了,回答了幾位聽眾的問題之後,校長分享了他相關的教學經驗,我做了最後總結,活動結束。
大家散場了,
那位阿姨叫住我問了幾個問題:【我們家的孩子也是這個年紀,可是都不看書怎麼辦?】
【他媽媽有訂巧虎,一整套一整套都放在那裏都沒看】【他現在IPAD用的比大人還好,整天就是看電視、卡通怎麼辦?】
剛剛的疑問茅塞頓開,先詢問他具體的細節,再好好的提供了一些我的想法。
原來,那個眼神,是源自於隔代教養的焦慮。
他看到有別的媽媽日復一日和孩子一起讀書,他看到現階段孩子不同偏好的展現,
更直白的說,他看到差距,所以焦慮。
當時的情境並不是心理諮詢的時間,我當然無法解決那位奶奶眼前的煩惱,可是我告訴他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。
為什麼呢?
因為你在意,因為你【想要】開始親子共讀,因為你體會到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,光是這樣的起始點,就是一個成功的開始。
我不想說'never too late'這種非常心靈雞湯的用語,
也不想騙你四個月開始共讀和四歲開始共讀是相同的情境,
但重點一直都不在於不同個體的【比較】或者和別人之間的差距,
真實的狀況是,只要今天開始了第一步,孩子就贏過昨天的自己!
親子共讀真的是一個相對冷門的議題,因為短期看不到成果,因為做與不做難以驗證差異,
因為時時刻刻考驗著家長的耐心,因為日常繁瑣太多,這件事情很難擠進行程表裡;
所以我相當珍惜參與講座的家長們的這一份心,同時也想善意提醒,一個習慣的培養會經歷很多挑戰、會有很多阻撓,也可能反覆的受挫、失敗、或者走不下去。
這時回頭想想自己為孩子打開書本的初衷,想想腦海裡他樂在閱讀、充滿求知慾的模樣,然後繼續努力。
我們可以改變途徑,但是絕對不能放棄追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