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台北終於放晴,所以我們全家出發到兒童新樂園,

兒子一開始的時候在室內區玩得很開心,沒想到到了二樓就開始鬧脾氣

【我不要爸爸跟我們一起啦】說完話之後一直把爸爸推開,叫他回家。

當下我和老公都有點愣住,因為完全摸不清楚他生氣的點,

我先蹲了下來,看看他早上突然皮膚過敏的地方,問他【你現在是不太舒服嗎?要不要改天玩,我們先回家?】

睿睿生氣地拒絕,說【我要和你一起繼續玩,叫爸爸回家啦】然後又推又用粉拳打了爸爸幾下

先制止他的行為之後,再確認狀況【你好像突然對爸爸很生氣,是剛剛他有做什麼事情讓你傷心嗎?】

【他星期四拿我的蛋捲】講完,嚎啕大哭。

【這已經是很久之前的事情,媽媽有跟他說以後不可以這樣】小童的照樣淚流不止,好像有多大的委屈一樣。

滿臉都是眼淚,很兇狠地瞪著爸爸說:【我不喜歡你了啦】

連續被打了幾下,又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炮火,他也不開心地回【我也不喜歡你了啦】

調停人在旁邊先瞪了老公一眼,然後繼續跟小童好好說:

【當你打爸爸的時候,我會覺得很擔心,因為這樣爸爸很可能會受傷】

【當你說你不喜歡爸爸的時候,我們都會很傷心,因為我們都非常的愛你】

【你可以選擇繼續哭,或者哭完之後我們繼續玩遊戲】

然後站在原地僵持了一下,(大概三五分鐘吧,但總覺得時間漫長),小童平靜了之後,我們又繼續玩其他遊戲。

 

 

一直到晚上幫他洗澡的時候,我再一次旁敲側擊的問他下午為什麼如此的生氣,

他說:【我在搭小車的時候,爸爸都沒說就直接按了我車子的按鈕】(天啊~據爸爸說法那是start鑑,而且記憶還有點模糊,完全不知道會引起這一連串的連鎖反應)

所以說,在大人看起來可能是完全會忽略的小事情,在孩子的世界可是非常嚴肅的大問題。

孩子的記憶時間一直在拉長,先看到這個對他來說【不告而取】的動作,馬上就連結到前天那個被爸爸拿在手上,屬於他的蛋捲,氣憤情緒一觸即發。

  

 



看過一些教養書,我想分享和孩子溝通的幾個步驟,

1.同理心:

先站在小孩的角度來想問題,【是身體不舒服所以情緒很差嗎?】【是在沒有注意到的時候發生什麼問題嗎?】【是某些情緒需求被忽略嗎?】,

然後拋球給他,

認真的看他眼睛,幫他釐清情緒:【是因為發生OOO,所以你才突然OOO嗎】

讓他覺得有被理解,被傾聽,然後還有人幫他說出他的感覺

2. 【我】的訊息: (reference:阿德勒幼兒教養課)

他的情緒被界定之後,

你應該也要溫和堅定的表達自己的情緒。

  

步驟是:(1)描述某的行為觸發你的感覺 (2)描述你的感觸 (3)說明這個行為給你帶來的後果

標準句型就是:

當...的時候,我感到...,因為...

3.情緒也說完了,我通常會希望孩子有段片刻的休息時間,

緩緩剛剛的緊繃,想一下事情發生的經過,然後和解。

有時候和解與道歉都不是發生在第一現場,應該說,對小小孩來講,第一現場的【對不起】往往是在高壓狀況下的回應,或者是種敷衍的情緒。

所以第一時間沒有得到他的道歉也沒關係,比起有口無心,我覺得真正的去反省整個過程更為重要。

 

最後,是要寫給爸媽們的,

小孩的利箭傷人,不要跟他鬥氣(因為你大他十倍),也不要往心裡去(因為他沒多久又會衝過來說我好愛你),可以選擇性地忽略,用更多的愛來理解。

 

根據心理學家杜萊克斯的理論,兒童的不良行為可以區分為幾個分類:

引起注意,追求權力,報復以及能力表現不足。

我想討論的是報復這一點,

報復是有情緒性與攻擊性的,他們用這種手段爭取關懷,因為覺得對方也要受傷,才能到歸屬感。

為什麼他會說【我不喜歡你了】,因為他明白你很愛他,而這樣的話可以讓你受傷,

看似很膚淺的行為,他卻在這過程當中界定自己能做與不能做的,同時形塑獨立與自尊等等的概念。

面對這種反叛期,有效地聆聽與引導絕對是不二法門。

當他開口說:【我不愛你了】【我不喜歡你了】千萬不要用同樣的語言回應,

為什麼?不是因為他三歲,你三十歲;也不是因為他叫你一聲【爸爸】【媽媽】,

而是真正的愛是沒有條件式的,從來也不需要他會什麼,自然,也不會因為他做錯了什麼而被解除。

【你這樣說我會好傷心,可是我還是愛你】

父母親反覆的聆聽,包容與真心接納,才能替他們展現一個愛的原型。

 

最後,送給愛和孩子鬥嘴的爸媽,

你是贏不了孩子的,因為你是全天下唯一一個,比他更在乎他過得好不好的人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Clai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