睿睿一直以來的語言和認知能力都顯得突出,也因此有不少媽媽朋友們問過我【小朋友怎麼這麼會說話?】【怎麼教小孩的?】,

其實我為了他的語言能力上付出很多的努力,因為他是男生,通常成熟的時間較晚,

同時也是台灣教育制度裡年尾的孩子,(也就是說每個階段就學都是同一屆年紀最小的),

這兩個條件其實都很不利於學習上自信心的建構,所以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做了一些準備。

 

別人的眼中看到的是我和他展開親子共讀的這件事,但其實還有更多的觀念藏在背後。

幾年前我看Dr. Sandra Aamodt的【兒腦開竅手冊】 (原版是:Welcome to your child's brain ),

裡面提及了寶寶出生的前兩年,與父母互動時聽到的字彙越多,學習語言的速度也越快,

然而非常現實的是,這些家庭的語言環境差異,和社經地位幾乎一致,貧窮家庭的孩子一小時聽到600個字彙,工人階級家庭聽到1200字彙,而專業人士家庭則聽到2100個字彙。

這些差異導致於寶寶在日後語言發展與智商分數的不同。

類似的研究相當多,1995年Betty Hart and Todd Risley有了一個研究發現,

低收入的孩子相較於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四歲時,平均少聽了三千萬字!

後來美國的Professor Dana Suskind推動了一個【三千萬字計畫的行動】(TMW initiative),

主要就是指導家長們如何運用基本又有效的方法教自己的孩子說話,

  

我發現和我教兒子的方法不謀而合,又有理論基礎,覺得非常值得推薦,將它整理如下: 

 

    

(1)同步頻道(Tune in):

很多家長在跟孩子說話的時候只在意自己的感受,而專家們建議需要先了解寶寶當下的狀態,是否能夠把話聽得進去,

也就是說,當你想要展開溝通,必須在同個頻道的基礎上,

如果當下他正在球池玩得開心,即便你非常認真地想要表達什麼,只怕也會被忽略。

所以第一步是同理孩子的狀態,然後把話講到他們心裡。

最簡單的實作就是當他在做些什麼,我們就聊些什麼,

幫助他們把眼睛看到身體感受到的和詞彙做聯繫(洗澡的時候,可以聊水龍頭、蓮蓬頭、潑水、水溫等等)

睿睿從小就喜歡輪子、汽車,我就會在他盯著玩具車,或者手邊撥弄玩具車的時候,反反覆覆的重複著描述著那台車,構造,顏色。

 

 

(2)多說一點(Talk more):

在兒子還不會說話的時候,我常覺得自己的對著小寶寶長篇大論的樣子很像傻子,後來發現這作法對他語言能力增進太有用了!

專家主張可以把你現在正在做的事情,逐步地跟小孩說,幫他建構出世界的樣貌。

這一點的執行難度不高,難的是要一直把孩子當作對話的主角,而非淪為單純的自言自語。

有意義、有意識地在闡述分享事情,對孩子的幫助會更顯著。(這時候繪本就有非常大的重要性)

然後在小孩已經有了一點詞彙的狀態下,大人可以幫助他們用更多的詞彙表達,適時的加入不同的形容詞、同義詞,協助他的描述更為具體完整。

多數人認知孩子的牙牙學語都在一歲以後才開始,可是在[小小孩學說話]這本書當中,提醒家長要高估嬰兒能力,

【不要逗嬰兒】【不要跟他們說話】【不要讓他們太興奮】這些傳統觀念都是不正確的,

事實上嬰兒不但能看能聽,可以分析他的經驗,同時,渴望與大人有所互動。

我自己的經驗是,說得多很容易,說得好要靠用心。

先把自己和孩子切到同個頻道上,然後不是擴散式的隨意閒聊,而是在同件事情上多些具體的著墨,

簡單舉例:

【哇,這紅色玩具車看起來好棒唷,不但有四個輪子,車門還可以開,而且裡面方向盤還能轉動耶】,

如果他聽得津津有味,通常我就會再多說一點。

假如他對你的話語沒有興趣,那很可能你沒有說到他在意的點,先觀察他的眼神停留在哪,再換個主題。

 

(3)輪流說話(Take turns):

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輪流說話,除了大人要說之外,也尊重孩子表達的機會。

小孩子學說話是一條漫長的路,不會是一開口就流利通順的,所以陪伴的爸媽要有耐心,循循善誘。

在我們家的狀況是,通常只要孩子一開口講了什麼,哪怕是發出一個聲音,我會馬上停止說話(以免打斷他的思路),

用反映式的傾聽,【你想說的是這個意思嗎?】,再鼓勵他講更多。

所有他的回應,都盡可能地給予正面的讚美,

視線接觸、哭聲的不同、肢體動作的展現,都是他想要和外界溝通,甚至是回應你的【語言】。

再大一點的時候,孩子開始可以發出幾個聲音,然後有些詞彙和短句,

學說話的初期也常會有你我他的混亂,或者發音不夠標準,有些人就會笑孩子大舌頭或者講話漏風之類,真的是大忌!

切勿用大笑嘲諷惡意模仿的態度來對他們,

孩子或許聽不懂那些詞彙的意義,可是光從大人戲謔的反應就會把這種挫敗記在心裡。

 

前幾天看完【閱讀,逆轉男孩學習力】這本書,

裡面提到一個驚人的數據是,一週裡面家長對孩子有意義的對話平均是三點五分鐘,

這讓我有些感觸: 一直以來都很希望有更多的家長可以感受到親子共讀的快樂,但更想強調的是父母親陪伴的重要性。

【親子共讀】不會是萬靈丹、也不是教孩子講話的唯一選擇。

共讀只是一個最便捷、最迅速、最容易達成高質量陪伴的途徑,

然而,扣除掉閱讀的時間,爸媽其實還有很多的時間可以和孩子交流、相處。

用心傾聽、認真陪伴,才是所有教養方法中的第一步。

 

資料與圖片來源:

http://www.readbrightly.com/why-30-million-words-are-critical-to-your-childs-future-success/?ref=6A66A124BB1E

http://thirtymillionwords.org/tmw-initiative/

 

arrow
arrow

    Clai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