母親節之前的那個星期,兒子學校老師轉告我一件事,他說當他們一起唸完了【我媽媽】這本繪本,

進入討論的時候,老師問他覺得媽媽像什麼,他說;【小貓咪】,為什麼呢?【因為他一直都好溫柔】。

 

忘記從哪個時間點開始,

陸陸續續的有朋友們問我;【ㄟ~你怎麼有辦法對兒子那麼有耐性?】【到底怎麼做到不生氣啊?我都快被小孩氣死】【你兒子都不會盧、不會煩嗎?一直盧怎麼有辦法不發脾氣啊?】

我慢慢才感覺到這是一個親子關係中值得被討論的議題。

 

我看了蠻多親子教養書,也上過一些課程,有很多的方法都是非常好用、務實的,

經過理論的消化,實務層面的練習,可以讓你更有信心的面對孩子給的各種難題,但,這一切都比不上心法的重要。

我想要分享一個不生氣的起點,一個看似容易但是蘊含深意的小秘訣:相信

相信自己可以處理好親子關係,更重要的是,相信自己的孩子。

堅定的相信他好的一面,確實的同理他的心情,然後再進行實體問題的處理

 

為什麼相信的這個起點那麼重要?

因為這關乎你能不能徹底地發揮自己的同理心,用孩子的眼睛來看世界,而不只是看到結果而已。

很多會讓父母親發怒的事情,其實通常都是生活中很小的事,比方說:吃飯吃太慢、在玩具店哭鬧、上學拖拖拉拉、約定好的時間到了卻不肯把IPAD關掉...等等。

就結果來看真的會讓主要照顧者惱火,而且有些嚴格點的爸媽還會放大處理,把這些行為與不守時、不守信、說話不算話,以後會遭受同儕排擠,人際關係失敗等等加以無限上綱。

但如果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角度,就可以看到截然不同的情景:吃飯吃很慢,是因為這食物他咬不動、很難吞下;

在玩具店哭鬧,是因為這邊太有趣了,很想多待一下卻一直被拉走;

上學拖拖拉拉,有可能昨天太晚睡,又或者單純想待在爸爸媽媽身邊久一點;

不肯把IPAD關掉,因為每次大人想要耳根子清靜就把IPAD塞過來,關掉之後也沒人陪他講話啊!如果從這些角度思考,上面的錯誤還這麼樣的罪大惡極嗎?

至於如此的勃然大怒,或者狂幫小孩貼上【頑皮】、【耍賴】、【不受教】的標籤嗎?同時,這結果都是孩子導致的,或者大人也有部份的責任呢?

 

如果說我在教養中做對了什麼事,第一件就是堅定不移地相信著孩子的善良

因為這一股發自內心的信賴,更容易拉近彼此心靈的距離,更容易傾聽孩子內心真正的聲音!在我心中對教育的期待,是永不放棄。

他做的好的時候,與有榮焉並且好好鼓勵,他做錯了,要想方設法地循循善誘,不切割、不放棄,一起面對問題,

孩子必須清楚的知道,

就算全世界都放棄他了,媽媽依舊直挺挺站在這裡,就算全部的事情都搞砸了,父母親堅定溫暖的愛永遠會是他的plan B!

無條件的愛讓他們游刃有餘,

而非綁手綁腳的害怕犯錯,害怕失去關心

 

 

用一個包容的態度來看孩子,什麼樣的困難都會簡單一點,

用一些嚴厲的手段來對待孩子,親子關係與孩子的人格發展就一直在接受挑戰。

幾乎所有的小小孩語言表達都追不上自己的情緒感受,但因為大人的不能同理,就一直被貼上各種標籤,他又怎麼去發掘到自己好的那一面呢?

 

試想,如果今天自己年紀大了,講話講不太清楚,手腳無力,只是不小心把飯菜打翻了,

兒子勃然大怒的說;【吃飯到底有沒有專心!怎麼老是打翻】,

然後眉頭深鎖一臉嫌惡的進行清理,就算他一直以來的內心對爸媽是充滿愛的,但這樣的反應難道不會傷害到你的情感嗎?

我們對孩子展現出什麼樣的相信,就造就他以後成為什麼樣的大人。

一樣的例子,我前幾周才打破兒子的碗,結果有點沮喪地在撿碎片和擦地時,

睿睿第一時間過來拉著我的手說:【這又沒有關係,媽媽,你手腳有沒有受傷?這很危險要很小心,因為我真的好喜歡好喜歡你喔】,

當下心裡暖烘烘的,才發覺,孩子每個當下展現出的善解人意不是粉紅泡泡,而是一路走來善良包容的教育累積啊!

  

 

 

在相信與同理的出發點下,你就變得很難生氣,

在【不管怎樣我都愛你】的前提下,上學遲到、用蠟筆畫了白色牆壁、說了幾個小謊、做事不夠專心,這些又是什麼了不起的問題呢?

 

堅定的相信自己的孩子吧!他給的反饋絕對會遠遠優於你的期待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lai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