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大家結婚生育的時間越來越晚,有好多好友最近紛紛加入了新手媽媽的行列,有興奮、有焦慮,簡單地歸納幾個小小建議,希望大家的育兒之路走得自信而且順利。

 

1.安頓身心:

從懷孕到生產,再從產婦成為一個母親,我不想說得輕巧,因為每個階段都是充滿挑戰,如履薄冰,

最最重要的提醒,就是隨時注意到自己心情的調適與安定。

不用每件事情都做到完美,不用樣樣事必躬親,相較於孩子喝了多少的母乳或配方奶,媽媽抱著他的滿滿溫暖和話語中的平心靜氣,更是孩子最直接感受到愛、體會這個世界的連結性。

務必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、自己的情緒,當已經分身乏術時,花點錢買時間、買便利性、買些嬰婦用品,

小錢就可以讓自己得到喘息,絕對好過樣樣都不假他人之手來但是被自己逼到產後憂鬱。

 

2.交一些媽媽友:

未婚、新婚的時候可能覺得有些有孩子的朋友很煩,開口閉口孩子經。但當自己也上了同一條船,這些朋友就可以發揮不同的功能與穩定性。

孩子年紀近的朋友們可以互相分享照顧的心得、討論品牌和用品、半夜起來擠奶可以追哪部劇,偶爾碎嘴罵罵隊友也是很舒壓的事情。

我更建議要交往一些不同群體的媽媽友,如果你是新手媽媽,那有幾個老手媽媽的朋友一定是加分效果,

如果你的孩子是獨生子女,那麼看看別人怎麼帶大三個五個孩子也是一個有趣的命題;

為什麼要交往一些和自己孩子不同族群的媽媽友呢?因為這像是取經,也像是借鏡。

如果那些孩子養的是你喜歡的樣子,那麼或許可以看看別人教養的獨到之處,如果那些孩子完全不符預期,那麼也可以觀察到在養育的環節肯定出了什麼問題,

最重要的是,認識別不同年齡層的孩子,你就會用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待事情,

教育是一條走一輩子的路,馬拉松的決勝點並不在於前面的一百米,所以有了這個認識之後,通常可以相對客觀、相對理性的來看待遇到的問題,

然後我還要補一句,絕大多數你在當下的焦急擔心,都會過去,

時間的飛逝的速度之快,你會等到FB自動跳出你兩年前的po文,才發現當時的撕心裂肺早就雲淡風輕。

 

 

3.多看書,少迷信:

【因為無知,所以恐懼;因為恐懼,所以迷信】,因為現在是網路時代,只要開啟手機電腦都有足以淹沒人的各種資料,只要有心,上個網可以找到各種解答,可是素質良莠不齊。

所以當自己遇到無論是教養問題、生活問題、嬰幼兒照顧問題,我建議還是找幾本專家的書來看看,透過他們的權威性和知識的系統性,你可以在其中找到答案與安定。

很多新手媽媽只要帶著孩子在街上走,就有一堆人會過來給建議,內容包羅萬象【她哭聲怎麼怪怪的?】【寶寶穿太少了吧?】【怎麼養的那麼瘦,要多補補ABCD...】,

相信他們是出自一片好心,但只要點頭微笑就好,所有意見的選擇權都在自己。有看書、有準備的人,就比較容易應付這些不必要的關切之心。

少迷信除了傳統喝符水的民間信仰之外,我覺得舉凡所有熱浪來襲的資訊爆炸都是迷信,

當你看到很多人茫茫然的買某些玩具、某一種攀爬架、某故事機、某某牌的奶嘴,或者團購桌子椅子傢俱各種嬰兒【必備】的流行物品,這些就是迷信。

當然如果你是爸爸或者丈夫的角色,問我老婆整天跟團購該怎麼處理,我會說讓她買吧!

因為她的行動絕對是本著【我要為孩子好】的初衷,只是思考力強弱的問題。

但如果你是母親,我想說破的就是,從眾的行為追求的是心理層次的歸屬感與安定,所以你想花錢就花錢,只是先認清楚這樣的安心感是買給自己,

滿坑滿谷的玩具派不派得上用場,最終關鍵還是在於你花多少的時間在陪他玩的這件事情上。

 

 

4.設定目標和階段任務:

想清楚自己對孩子的期待是什麼?你對自己的目標設定在哪裡?如果對這兩個問題一片空白,那麼任何的風吹草動都可以動搖自己的方向和執行。

假設說:我對孩子的期望是他可以健康快樂的長大,OK,那麼以最敏感的母乳議題來說,是不是喝全母乳到三歲,這就不值得變成一個讓媽媽焦慮的問題,

擠得出來的人盡力,擠不出來的人用配方奶也可以餵得開心;

同樣的,如果目標是健康快樂的長大,那麼一些婆媽親戚有些和你教養方式不同的觀點,或許一個月得忍一次兩次的見面,也變成可以妥協,

畢竟在教養和教育的長河裡,大方向守住了,小處的微調也有助強化孩子對這世界的適應力。

清楚自己想要將母職做到什麼層次上,一年、三年、中長期的階段目標為何,如此一來可以放下很多的茫然與焦慮。

 

 

5.不要比較:

之前在某個平台上面看到一句這樣的話,【為什麼你的孩子嫉妒心強,因為你總是拿他跟別人的孩子比】。

人生來就是不一樣的個體,但是新手媽媽的緊張焦慮往往會更放大芝麻綠豆的議題,

比出生體重、比身高、比奶量、比什麼時候開始笑、比何時會做會爬會走路,然後開始說話、開始上學之後又有無止盡的比,比功課、比畫圖、比才藝。

除了孩子真的出現了遲緩或者明顯的障礙問題,真心不建議用這種方式來虛耗精力,

這世界本來就充滿了比較,可是媽媽這角色的存在,不應該是用來激化、增強這類觀點與問題,一則是傷了孩子的心,二則陷自己於不義。

對自己有信心,對孩子有信心,就可以將力氣用在真正值得關注的事情。

 

6.親子共讀要趁早:

趁早打開書本,用自己的聲音,傳遞溫暖和智慧來灌溉孩子心靈。

很多人會說【可是我不會說故事】【可是我故事說的又不好聽】,故事機有專業的配音員與企劃,就精采度來說當然略勝一籌,但孩子需要的是什麼?

是故事的知識、內容?還是一陣溫暖,一個更認識爸爸媽媽的機會呢?

對新手父母而言,老實說,不只你和孩子不熟,孩子也跟你不熟啊,

可是在這樣共讀的時間裡,因為這一股全心全意的交流,你們分享一個觀點、一份感動、你看著他一顰一笑,她聽著你的抑揚頓挫,

在這個任何時間都被3C綁架的時代裡,有任何親子時段可以比一起念書還美好嗎?

當然如果只是就知識層次討論,我們可以外包給長輩、保母、外傭,讓他們來當那個唸故事的人,

然後長大之後他們故事內容也懂了,情境也理解了,但這份珍貴的情感連結的終究是他人。

家長們常常在煩惱要賺多少錢來餵孩子有機食物,打理生活起居,讓他們受好的教育,以後過好的日子等等,

卯足全力在張羅Maslow需求層次的最底層,然後在高質量的陪伴精神層面,在最能做好做滿的嬰幼兒階段,不建立溝通的渠道,等孩子大了,開始產生代溝和對立的階段,才埋怨著怎麼對方無法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呢。

家庭、親子關係的穩固沒有捷徑,絕對依賴著穩紮穩打、一步一腳印的經營。

 

有人說體會到婚姻【不過就這麼回事】是件好事,

因為多的是婚後發現的【完全不是這麼回事】!

所以,我想祝福我這些可愛的朋友們,當了媽媽之後一就從容、自信,養兒育女不過就是這麼回事,真的。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Clai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